交通信息工程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团建设 | 校园文化 | 合作交流 | 教学园地 | 学生园地 | 实训基地 
 
 首页 
 学院概况 
 党团建设 
 校园文化 
 合作交流 
 教学园地 
 学生园地 
 实训基地 
 
  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文化>>正文
 
【e.晨读】2023年第五周
2023-10-23 15:57  

【e.晨读】2023年第五周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系列

晨读周报

周一

图片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作为一个昆明彝族撒梅人,在53岁的年纪邂逅《识记撒梅》这本书,既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彝族大家都知道,但是说起撒梅人,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撒梅人是一个主要生活在昆明东郊的彝族支系。我的父母就是出生在同一个村庄的青梅竹马的撒梅人,他们在家里一直讲撒梅话,所以,除了对一些特殊的词汇听不太明白以外,我用撒梅话进行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

记得1988年考大学报志愿时,父亲建议我报考民族学院的彝语专业,我坚决地说“我不学”。那时候,只要说自己是彝族,常常会有人大惊小怪地说:“你是个倮倮啊!”如果只从学术的角度而言,“倮倮”称呼不一定带有鄙视色彩,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生活习惯相对落后等原因,生活中彝族“倮倮”的称呼好像对应的就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形象。

时光荏苒,我已经53岁快退休了。年初先生与朋友相遇,聊天中说起我是昆明附近的彝族撒梅人,还会说撒梅话,朋友喜出望外。他们正在编写一套撒梅文化传承的市民课堂读本,一直想找一个懂撒梅话又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编写一个撒梅话推广小脚本,马上邀请我和先生帮忙撰写。我们开始上网搜集“撒梅”相关资料,于是,钱凤娟老师撰写的《识记撒梅》就闯入了我们的视线。

钱凤娟老师60岁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撒梅人。退休以后,偶然于2002年参加官渡古镇土主庙会,由此视线被牵引到昆明土著撒梅人身上。对撒梅人进行了四年的“田野考察”,积攒资料数十本,图片逾千幅,于2009年开始,历时四年完成《识记撒梅》(2013年云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找到《识记撒梅》,开始阅读只是为了查找核对资料。青龙村、洪桥村、小麻苴、大麻苴……一个个熟悉的村落名称出现在眼前,那里生活着家族的很多亲朋好友,我儿时也不时随着父母到各村做客拜访过。赫然发现,我们撒梅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被钱凤娟老师梳理得那么生动有趣。一天晚上,读到“最后的张西波”一章时,浓墨重彩描写的撒梅“西波”(撒梅民间专职宗教人士)竟然是父亲的发小张叔叔的父亲。读着张叔叔家族几十年间跌宕起伏的遭遇,看着老家“大麻苴”村古老的照片,回想起过世的父亲和张叔叔两位老友相对而坐、抽着水烟筒聊天的情景,不禁热泪盈眶。

读完一遍又读第二遍。钱凤娟老师通过大量的访谈和细致的考证,探索研究撒梅人的历史来源、生产生活现况、传说典故、民间信仰等方面,赋予撒梅人司空见惯的山川、人物以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内涵。我深深地被钱凤娟老师高超的采访技巧和细腻深情的文笔折服,更为钱凤娟老师探索撒梅人人类学研究价值的执着所感动。

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彝族撒梅人,“故乡”“民族”多年于我,好像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在此之前,我没有仔细打量过自己的故乡,也没有深入去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甚至自己的“亲人”也没能认真关注。当看到书里写——“大麻苴村老说:‘大麻苴坐在一朵莲花上,大麻苴坐在一堆白沙上。’”我大大感慨!作为一个大麻苴村人的后代,我竟然没有听父母长辈说起过这些!如果再不记录,这些珍贵的民族历史传说将湮灭在时间的河流里了。

顺着《识记撒梅》,我又找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谢剑博士撰写、1987年出版的《昆明东郊的撒梅族》,这本书应该是学界第一次对撒梅人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论著。

再过两年,我和先生就都退休了。我们打算回到故乡老家经常居住,像钱凤娟老师一样,利用退休以后的时间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记录撒梅人民在党带领下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我们还梦想可以对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类学家杨成志、江应樑先生在相关著述中对撒梅民俗的点滴调查涉猎,以及谢剑博士的系统论述,以一篇篇文章描述现今撒梅人民的现实生活,展示“撒梅百年”;记录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幸福生活。

周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由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敌人监狱里所著的《可爱的中国》一书,读完之后掩卷深思,不禁心潮澎湃。

《可爱的中国》这本书收录了《死》《清贫》《狱中纪实》等几个篇章,以书信体的叙述方式回顾了方志敏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他以“母亲”比喻祖国,以“告白”为骨架,以“深情”为基调,以“爱国”为总揽,发自内心,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母亲地大物博、山河万物、丰富资源的强烈自豪,通篇没有一丝孱弱之气和伤感之情,全都是他对自己奋斗人生的热情宣言和殷切期待。

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在书中描绘了对中国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些振聋发聩的质朴话语出自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觉醒,至今仍不断激荡着读者的心魂。

或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似乎过早地走完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但正是这样的艰难困苦,才让他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厚,他短暂的一生犹如电光石火一般,在刹那间绚丽地绽放燃烧,在只言片语中展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赤胆忠心反映在他的一字一句中,如果没有对祖国母亲的真切深情,怎么能留下那样鲜活而具体的优美笔触呢?

今天,我们读《可爱的中国》这本书,可以从里面大量的书信中梳理出方志敏除了是一名共产党员外,他还是顾家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孝顺的儿子,他属于祖国的长江黄河,也属于高山大漠,更属于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从这本《可爱的中国》中,我们看到了他才思敏捷而情感丰富的内心、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的崇高人格,书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不忘初心、追求光明、深爱祖国的共产党员的壮志豪情,让他短暂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而多彩。

今天,方志敏烈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对未来祖国富强的壮丽愿景已经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已经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他热爱祖国母亲的种子,在一辈辈人的记忆中薪火相传,在新的征程上历久弥新,散发出熠熠生辉、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周三

一盏清茶,一本黄卷,眼睛直视,嘴巴轻启,一起来朗诵《千字文》,一声声震耳、一字字珠玑,一起来感受文字之美、韵律之美吧。

朗诵之美,美在规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它四字一句,无一字重复,对仗规整、内容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好素材。

朗诵之美,美在韵律。“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押的是“江”韵(ɑng);“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押的是“青”韵(ing)。押韵的发音起到慢化、加强、夸张的氛围,增强了力量感,加上文笔优美、韵律协调、节奏明快、雄浑辽阔,读来朗朗上口。

朗诵之美,美在深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源自《易经》“天玄地黄”。“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告诉我们:知道过错必须改正,不可荒废已获得的技能。“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告诉我们:道德树立,名声四起,形体端正,堂堂正正,外表自有威仪。“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告诉我们:一尺长的璧玉并非真正的珍宝,一寸短的光阴不可虚度要力争……

这本书就像潺潺溪流,浅吟低唱;这本书就像盈盈阳光,映照心间;这本书就像习习微风,馨香四绕;这本书就像循循善诱的师长,孜孜不倦;这本书就像谆谆教诲的父母,苦口婆心。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人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1000个不重复的字,每个字一张纸,想让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不好记忆,于是召见周兴嗣嘱咐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领命后,用一个晚上编好呈给梁武帝,就是这篇流传千古的《千字文》,周兴嗣则因劳累过度,须发皆白。

当你了解这背后的故事,当你想象着那位伏案而作、一夕之间黑发变白发的人,当你诵读着这了不起的文字,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然后会想:生于华夏,吾辈之幸。

当我们感叹于生于华夏的自豪时,当我们感叹于厚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止时,我想不能止于感叹。我们可以做的是:从我做起,将它读起来;从我做起,影响我的孩子读起来;让我的孩子读起来,再让孩子的孩子读起来……生生不息,这应该就是传承吧。

周四

图片            

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时代,家书是相隔两地的亲人、朋友沟通的桥梁,是诉说点滴生活、聊表思念的寄托,是游子寄托乡愁、表露心绪的最佳形式,也形成了“鱼肠尺素”“鸿雁传书”的传统家书文化。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我最近阅读的《红色家书》选编了117封老一辈革命家写给亲人的书信,并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正己、亲情、教子四个篇章。一封封革命先辈的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闪烁着追求真理、诚信友爱、无私奉献的光辉,讲述着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富强而坚持不懈地奋斗的故事。这些家书在记录生活、传递亲情外,也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抗日战争胜利以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动人画卷。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紧张的工作与严酷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爱情与激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发,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承载着战火的记忆,蕴含着无穷的思恋,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寄托着殷切的祝福。《红色家书》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我能清晰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能感受到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力量!

读《红色家书》,我不仅加深了对先烈的敬仰,而且学会了应当如何做人、做事。刘少奇在信中勉励女儿要力争上游,不要安于中游,要严格要求自己、管束自己,不应当马马虎虎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时期,要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还有何叔衡与他的儿子谈谋生处世,徐特立教育儿媳读书进取,林伯渠劝导女儿要注意家庭和睦等,均使我受益匪浅。

读《红色家书》,使我明白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这一道理。他们虽身处险境,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这些红色家书是一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人生宝典。周恩来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信中既有离别的思念,又有工作上的支持,比起花前月下的爱情多了一份令人称赞、敬佩的成熟和深沉,让我体会到革命夫妻之间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高尚境界,领略到了革命先辈伟大、无私的爱情观。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表达了对妻子和女儿的关怀和爱恋,展现了革命者感情的细腻与真挚。

读《红色家书》,使我更加端正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正如周恩来给堂兄周恩夔的信中写道:“人生赖奋斗而存。”读后,我感触颇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有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增强尊严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美丽愿景变为幸福生活。

读《红色家书》,使我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作为一名奋战在审计一线的共产党员,不仅要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而且始终要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的生活品位。要有“笃学修行、不坠门风”的清廉志向,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观,有“礼义廉耻”的荣辱义利观,构筑修养道德、砥砺品行的精神家园。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当我们再次拜读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信笺,犹如穿越历史硝烟,捡拾时代瞬间,走进一个个共产党人的内心,感受他们在民族解放、国家建设中的情怀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

周五

 

2022年9月,我的女儿步入了小学一年级。在孩子启蒙、塑性的关键期,我也思考着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妈妈,我该怎么做才能陪女儿走好这一段“新征程”?于是我漫无目的地上网,想要寻求一些育儿妙方,这时一本名为《我用86封信把孩子送进北大》的书深深吸引着我,于是我果断下单购买了这本书。

作者马国立是一名律师,他的孩子在读高中后开始住校,而他自己也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于是,他选择了用书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高中三年,他给孩子写了86封信,在信中,他与孩子讨论学业问题、学习方法,共同探讨怎样对待爱情、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告诉孩子要秉承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份沉甸甸的父爱影响下,他的儿子马啸天于2019年顺利地考进了北大。

当读完这本书,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文化影响,我一直认为让孩子成才,将来能光宗耀祖才是成功,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我对女儿的教育往往显得比较严苛,不断给女儿安排各种学习任务,无形中给女儿增加了很多压力,而作为妈妈的我只顾自己“发号施令”,并没有做到全身心陪伴女儿,对她的教育缺乏耐心,在理应陪她一起学习的时候,我更多地选择了玩手机、刷视频。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总忍不住用自己的经验给孩子传输各种各样的“道理”,而《我用86封信把孩子送进北大》则告诉我,成功的孩子身后一定有睿智的父母的悉心教导和精心陪伴,而我们很多家长只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忘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去学习和模仿,在“言传”和“身教”之间,父母的“身教”要重于“言传”,才能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现在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也更具想象力。他们从小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网络世界中看见了世界的多元性,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作为家长,我们要以尊重、平等的想法去面对孩子,像面对大人一样与孩子谈话,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及想法。

当你沉下心来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关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我也重新思考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我们与孩子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应该站在高处指挥孩子,对孩子爱的前提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对我的女儿,我希望她懂得独立,知道思考,明白信念和坚持,自己去探索生命和幸福的意义。

图文供稿:高淑娟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关闭窗口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大学城
Copyright2003-2017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学院